2009年11月5日

海盜電台:獻給聆聽者的搖滾樂電影

 

我知道我會愛上它,當我耳邊響起The Kinks眼前看見Philip Seymour Hoffman賣力彈著空氣吉他的那個時刻。

一定還記得在《成名在望》中Philip Seymour Hoffman所飾演的樂評人Lester Bangs吧?他在街邊的玻璃廣播室裡高談闊論挑著唱片的瘋狂模樣是多麼鮮明的印象。《成名在望》讓我們貼近搖滾樂團,一窺究竟。導演Cameron Crowe在片中藉著Philip Seymour Hoffman之口道出不酷一族的心聲。此二部電影便在此有了關聯。

《海盜電台》則是一部關於不酷一族的電影。試想這個流程:選擇唱片,戴上耳機,按下播放。除了不需對著麥克風說話,DJ與樂迷的差別並不大。我們都同樣緊擁著自己的見解與喜好,自以為是。也許不會彈吉他,但一聽到罕醉克斯雙手總會不自覺裝模作樣起來。

搖滾樂之所以能夠成文化,單單只有舞台上的天才樂手是不夠的。那些購買唱片的消費者,那些深受影響的聆聽者,不可否認他們也同是構成的一份子。

編導Richard Curtis這個名字並不令我意外。會想到在一部節日應景電影裡,擺上過氣搖滾歌手與經紀人之間兄弟般的革命情感這種煞風景的故事。如果不是一個搖滾樂迷的話,怎麼會想到這個?若看過《愛是您.愛是我》的話,自然可以想像《海盜電台》也是屬於此類沒有強勁的故事推動力,而是以一個背景故事為基礎來發展一個又一個短線。

為了壓制反抗思潮的傳播,當時的英國政府極力阻止地下電台的播送,這是個非常符合搖滾精神的環境設定。與其認真刻劃政府那些濫用威權的手段辦法,Richard Curtis選擇把亟欲取締地下電台的官員塑造成通俗劇裡總是功虧一簣的愚蠢壞蛋,讓整部電影的焦點都專注於船上那群 DJ的生活之上,喜劇基調即立於此。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Bob寧死都要緊抱著自己珍藏的那箱唱片,他被迫放手後,那些飄在海水裡的黑膠是多麼令人心疼。就在氧氣即將耗盡之時,雙手四處揮舞著也要抓住自己奉為經典的那張The 5000 Spirits or the Layers of the Onion,才肯往生路逃去。

在那生死瞬間的情境之下所選出來的專輯難道不比最為人樂談的荒島唱片還來得有力嗎?更有趣的是隨後添上的補充意見:你眼中的傑作,在別人看來很可能是垃圾。

《海盜電台》真正要傳達的思想:聽搖滾樂耍酷就有女人找上門來。

DJ們的魅力在於他們是認真的聆聽者,也許是有點外在的明星魅力,但歌聽得不夠多,不夠深入,怎麼能有辦法在適當地時候放正確的歌。一曲 Stay With Me Baby 的選入,表現了音樂是如何能夠撫慰人心,它能跟我們生命中的大小事件相互牽連。讓音樂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或是讓你自己成為音樂的一部分,然後你所會看見的生活樣貌,你所能瞭解到的生活態度,可能就像船上的人們那般。

如果我真有一點點對於生命的熱愛的話,我想那是來自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