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日

社群網戰:馬克是不是個渾蛋?


片名Social Network之直譯為社交網路,其面向有二:一是Facebook這項網路應用服務,另一是馬克左伯格的人際網路。馬克左伯格之所以涉入兩起官司裡,是因他創辦了Facebook並使其成功營運。Facebook雖然只是個簡單的概念卻非常了不起,原因在它讓人際關係在網路上得以實體化。雖然使用者只是上傳張照片以及建立個人頁面,可是透過彼此之間的不斷連結,它可以重建你的社會脈絡之部份。我認為網路的應用在Facebook的普及後才真正到了一個歷史的里程碑。

絕大部分的人都認為這是一條講述馬克如何創立Facebook而成為億萬富翁的電影,是有點傳記紀實性質的。不過,眾所皆知馬克並未接受任何訪問,無論是關於Facebook或是他自己。絕大部分的材料來自於艾德華多的自述以及新聞報導或是已公開的法律文件等。其實這讓人覺得還挺尷尬的,因為主角對於自己的故事不做任何參與,似乎就有點他不認同的意味存在。對於一部主題是真人真事的電影來說其可信度或許就因此減了大半。像是《成名在望》裡滾石雜誌向靜水樂團查證威廉米勒的稿子是否屬實卻遭全盤否認那樣。

如前面所言,片名所表示的意思不單是臉書,其另一指涉乃是馬克左伯格的人際關係。電影開場馬克與女友艾莉卡在餐廳裡閒聊討論划賽艇、終極俱樂部與中國的天才比美國總人口數還多等話題,卻你一言我一語地說到艾莉卡翻臉,讓她憤而指罵馬克是個渾蛋,兩人分手也由此而定。而所謂「馬克左伯格的人際關係」說白了也就是指他是不是個渾蛋。

人際關係的認定是雙向的,不是自己說了就算,必須確定對方是否認同。所以一個完全由主角自白的故事在有關於人際關係的層次上卻也無法完全代表事實。因此馬克是怎麼想的並沒有馬克做了什麼還來得對他人具有影響力,行為話語才是直接加諸於關係之上的變數。

由於電影主要敘述的不是馬克的心路歷程,而是馬克的人際關係。馬克與他人的連結是怎樣的狀態,代表了他是否被認為是渾蛋。於是馬克左伯格本人拒絕接受劇組訪問這事便不見得存有多大殺傷力,畢竟許多時候人都是渾蛋得毫不自覺的。

艾莉卡認為馬克是個渾蛋,因為他極度的不成熟。溫克沃斯兄弟認為馬克是個渾蛋,因為他竊取了他們的概念(雖然他們根本造不出Facebook)。艾德華多認為馬克是個渾蛋,因為他背叛了彼此的友情(雖然他沒能耐掌握住Facebook是怎麼一回事)。在片中所得資訊量最接近觀眾的新人律師瑪麗蓮不認為馬克在本質上是個渾蛋,但他的作為則毋庸置疑。那麼馬克左伯格究竟是不是個渾蛋?這是影片結束後觀眾第一時間會去思考的問題。

與摯友艾德華多反目,又經由派對事件了解到西恩帕克可能會危害到他的公司,加上擾人的溫克沃斯兄弟認為馬克其實是奪走了他們創辦臉書的機會。馬克為被告的二起官司於電影裡面處在交互詰問的程序中,面對原告方的指控,他卻有著點蠻不在乎的自如神色,但這種態度在法庭調查證據的時刻點上是否適宜?我不去推測馬克的想法,但面對問題的解決態度似乎不是如此。

也許官司是可以避免的,如果他懂得安撫溫克沃斯兄弟,不將最初的那封律師信視而不見的話。如果他懂得適度溝通與維繫艾德華多的情誼,而非將自己只埋頭於公司營運之中。話說回來,Facebook的創辦者人就是不擅於社交的。他之所以會被認為渾蛋,其實只是因為自己對於人際關係的失察。

直到電影結束馬克都沒有為自己辯解,但編導用最後一幕幫了他一把。馬克連結至艾莉卡的臉書頁面,想加她為好友,在送出申請後,不斷按著刷新,希望看到她的應許。他終究還是希望艾莉卡能原諒自己對她做出的那些傷害,卻又無法公開向她道歉,而一個渾蛋是不會去想別人原不原諒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