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9日
魔球:堅信自已
胖布朗揮棒擊球,迅即挪動笨重的身體跑向一壘。他打算著嘗試從來不曾做過的那件事,料想自己似乎將球送得夠遠又或者覺得野手會巧合似地漏接了這球,總之胖布朗並未將自己的腳步停在一壘上,而是加速雙手的擺動繼續往二壘跑去。不幸的是雙腳的不聽使喚讓他狼狽摔跌於地。他感到又懊惱又羞愧,不待起身就像隻烏龜那樣將自己碩大的身軀轉向,揚起四方黃沙,奮力伸直了右手,心想趕緊碰觸壘包,免得被判出局。整個球場上的人大笑著。還趴在地上的胖布朗,抬頭看著隊友與敵隊的一壘手都對著自己嚷嚷,揮動著雙手,指著二壘的方向。那是全壘打!胖布朗終於聽清楚了。
《魔球》一片英文原名為 MONEYBALL,棒球的英文則是BASEBALL,單從字面上來看就是用 MONEY來買BASE。以上壘率代替了棒球傳統的人才評斷五大指標。在上壘率未受重視的當時,高上壘率球員的身價是遭受到低估的,而這正好給了財力薄弱的球隊一個打造冠軍陣容的機會。電影的主題即是比利如何運用這樣全新的球員評價系統來顛覆棒球界對於人才的判定。但我感興趣的不是運動家隊如何20連勝,而是比利這個人。
回顧比利的經歷讓我們可以知道他對棒球球探所依賴的五大能力之評比、直覺、經驗等的不信任從何而來。但比利他知道這套可用,只是不適用於他。當MONEYBALL實行之後,由於教練的不配合,而始終無法發揮效果,直到比利重整了球員名單,甚至開始代替了教練去指導球員,這才終於開始贏球。但在那之前,他怎能忍受這些這麼久?如果他一開始就完全相信這一套MONEYBALL是可行的話?喔!也別忘了比利毫不出色的球員生涯持續了將近五年,才認清自己不適合當球員。
我認為電影在這三個地方上展現出了比利的性格。即便他感覺到了什麼,但他還是無法真正看清情況,無法在第一時間內做出令自己確信的強力判斷或作為。就像彼得給比利看的那段胖布朗跑壘的那段影片一樣。
比利一直覺得自己曾經因為金錢下了一個決定,是關於人生的重大抉擇。但彼得告訴他並非如此,你不能夠只聞到金錢的銅臭,更應該看到其背後存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