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5日

尋找甜秘客:真實與傳奇


電影一開始透過唱片行老闆的口道出羅利葛斯這位在美國默默無名卻於南非大受歡迎的唱作人其最後下場,自焚於舞台之上。對於搖滾樂手的逝去,樂迷們口耳相傳的幾個例子如,墜機、被歌迷槍殺或是被自己的嘔吐物嗆死,還有一起又一起憂鬱的自我了結。對搖滾樂迷來說,搖滾樂的傳奇人物在對的時間點與對的方式死去,是符合他們期待的。然在問羅利葛斯的死亡真相之前,得先知道他為何值得我們去關注。


羅利葛斯的首張唱片在南非引起的迴響是巨大的,雖然他未曾到過南非,更別提他是否知曉任何南非人民的生活處境。在電影裏頭,他的歌曲改變人們的思維,甚至成了人民自發性政治行為背後的動力。我想問的是這些在南非的樂迷真正了解羅利葛斯歌裡頭在寫什麼嗎?我是說,如果彼方不是羅利葛斯寫作的對象,要如何肯定他能夠理解羅利葛斯的思想呢?

寫作一首歌可能是揀選之後的結果。創作者藏著抱著的念頭促使他寫下詞句與旋律,或許比三五分鐘長度可容納的還多上許多,於是他必須懂得怎樣去揀選與組合,用他認為最好的最合適的那些來作成一首歌。聽眾所接受到的皆是從創作者思想割離出的片段,需經由受眾自行去結合、推敲與還原,讀出一首歌的言外之意,猜測出創作者意圖表達為何。受眾經歷這番心智運作歷程之後覺得自己好像懂了什麼,所有源自音樂的感動都起於這一刻。羅利葛斯的歌曲能在南非人民心中留下點什麼,決定性的因素在於南非人民自己。


我們會關心某個人的死,代表他的存在對我們而言是有某種意義的。南非的樂迷們在尋找一個關於羅利葛斯之死的答案。羅利葛斯在舞台上自焚一說似乎聽起來像是罕醉克斯在蒙特里燒吉他的變形版本。在電影稍後我們又獲知另一種說法是羅利葛斯在舞台上朝著自己的太陽穴開槍,而這又讓人聯想起科特柯本。事件真相看似難尋的此刻,觀眾迎來電影最大的翻轉,羅利葛斯還活著。原本瀰漫在影片裡的種種謠傳之霧與神秘之影頓時散去,傳奇的羅利葛斯之死成了一則烏龍。

唱作人將自己所見所聞日思夜想的一切,放進歌裡,直接揭露了他的個人特質與他是如何看待甚至是對抗整個世界。羅利葛斯沒死這件事,將整部電影從搖滾樂歷史的考察之中抓了出來,放進對人生意義的思索裡。


沒有任何人不處在對抗某件事的狀態裡,從自己的食慾到整個社會的價值觀,生活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羅利葛斯寫歌,寫著他想說的話,但當他跟我們一樣被壓在日復一日且無處抒發的生活中,他受得住嗎?他是否能跟我們一樣持續不懈地與生活奮鬥,並且沒有任何武器?

夢想的破滅與平淡的日子並未帶給他怨懟與憤恨,相反的他甘之如飴。我覺得這才真正體現出存於他歌裡頭的力量,才真正展示出他的精神力量強悍到可以抵住這一切,得以超越傳奇。為什麼羅利葛斯的歌能夠動人?因為他寫的是事實,關於他所說的一切,關於他自己。

搖滾音樂的事實發生在現場。在南非的人們聽了幾十年的羅利葛斯唱片,也感動了幾十年,為什麼還要進場去看他唱歌呢?一部試圖去解釋搖滾音樂為何物的影片,最後都免不了得到現場一遭。關於音樂欣賞,創作者寫的是自己,聆聽者讀到的也是自己。而現場表演所構成的巨大連結,傳達出來的是生理上的神經刺激,再與心理層面的感受結合而成獨特且難得的經驗,讓音樂脫離原本的封閉形式,跨越自我認知的邊界,轉為一種時與空的共享。


當我們看到羅利葛斯站在舞台上接受觀眾的歡呼,全場一起合唱「I Wonder」,內心是何其激昂。一首歌讓七零年代的羅利葛斯、九零年代的羅利葛斯、站在台下的聽眾與幾十年來深愛這音樂的聽眾甚至是僅觀賞了本片的我們全部連結在一起,共享一份感動。

有時候我會想,花這麼多時間與精神在聽音樂,是尋找什麼嗎?我找的是自己所沒有的,或是自己所遺忘的?也可能不見得真要找到什麼,而是想要在這段歷程中渡過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