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4日

2013年電影佳作10部選及其他

2013年的閱片量為122部。最主要的功課就是看了10部希區考克電影和幾部費里尼、幾部奧黛麗赫本。2013年的閱片量下滑非常嚴重,幾乎都是靠著上半年累積起來的。下半年由於生活方式有了改變,看電影的時間減少,只盡可能挑選自己認為的重點片來看,年終結算起來可以到達這個數目真是奇蹟。累積閱片量對電影迷來說是重要的,他們必須在每一部電影裡面去驗證自己的電影知識,磨練眼光與品味,嘗試用自己的角度去解讀電影。

2013年在我看電影的歷程中最重要的並非是某部電影被拍出來或者回顧了某個系列的經典作品,而是讀了黃以曦的影評書《離席:為什麼看電影?》。以下為作者序的摘錄,然後我會說為什麼是這本書。

「看場電影」,意味著讓身體、將心思,從某個連續性的時空斷開,我們在這兩小時底,拋下憂慮,離開崗位,放棄幾乎成形的邂逅。甚至停止變老。

我們捨棄了戲院外的兩小時,獲得一趟遠遠超過兩小時的忙碌、深邃、多情的旅程。

或許就在當場,或許在事後,我們發現,無論如何入戲,自己竟不曾真的沈沒在電影所封印的時空甕底。哎是啊,畢竟,我們看到了人物所沒看到、永遠不可能看到的東西。

我們無法是故事設定好的認同人物,而是他的世界的守護者。我們比他知道得更多、更早,可卻無能為力。若有happy ending,我們可以追上地跳進認同的車廂,不計前嫌,一起幸福;但若不是happy ending呢?則我們一點都不是為了自己哭泣,而是陷入預言者的挫折與悲哀。一種高於命運的冰冷、孤獨。

看電影,原來,是一種雙重的不在。我們離開了外頭的現實,卻也不曾真正進入銀幕上的故事。

電影給我們一個殘酷的特權,即是,進駐高一個維度,去往下凝視那自成一格、完全性的世界。此一「不在」,將指示、承諾更為深層的「在」。而只要見識過這種之於世界的相對關係,我們就學會,所有故事,都成立有這樣一個位置,從此以後,任何人,任何時刻,面對生命的每一齣短篇或史詩,都無法不切換著被蒙上那樣的視野。

然後我們離開戲院,我們回到現實,但再也回不去單一的「在」。

讀完本書第一個想法是,黃以曦她對電影的技術層面沒有興趣,或說其文章絲毫不想著力於此。她似乎只摘取電影某段情節或某個概念,然後盡情地去擴展延伸這個想法。有時候驚覺她想說的遠超乎這部電影所表達出來的,我認為《離席:為什麼看電影?》一書的可讀性即在此處。

寫出觀眾第一時間(觀影當下的直接意識)或第二時間(觀影終了後自行串連各情節所得出的意義)能從電影裡看見的,是多數影評在做的事情。但黃以曦寫的可能是觀眾所無法讀出,只有她才能覓得到的那些與電影文本相互連結之後所發展出來的想法。或許與電影文本之間的關係沒那麼一目了然,可這的確可做為另一種電影文本被理解的方式。黃以曦繞了一大圈去讀一部電影,如此不著邊際不切核心的方式,反而可以更為深入地去懂得一部電影。對於作品的解讀與作品本身指向同一概念意義,這一則評論即是適合這項作品的。

《離席:為什麼看電影?》讓我再一次確認一件事,電影評論其意義在於如何去思考一部電影,對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而一部電影是否應該被看待做一件藝術,也決定於它是否擁有可被思考性。

我看電影不喜去猜測下一步情節會是什麼,因為無論如何在這兩個小時內一定看得到,被猜中了又如何?我只停留在每一個當下,不去想男主角接下來是否親吻女主角,不去想這名角色在談論完自己的家人之後是否會領便當下班,不去想兇手到底是誰。我在想的是此一場景用上此一技巧手法的意圖為何,象徵符號該如何為角色的情緒與行為動機做解釋,在觀影之中逐步將所有的訊息情報結合出故事,進而完成一部電影。對我來說,看電影就是這麼全然直覺的一回事。

讀完這本書的時間點大概在三月,我熱愛電影的方式一如往常。九月中旬,生命中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遭遇,這讓我認真地去思考自己是誰,在這個社會,在他人的眼中,是怎樣的人?也就是說我想要辨識出自己被外界認識的程度與心裡頭所想像的自己有多大的差異。

突然想起這本名之為《離席》的影評書。我始終知道自己對電影、音樂和書本以外的事情不感興趣,總是覺得現實生活太無聊。我對日常的漠不關心正代表著自己缺席於這個理當參與的世界,而也相當程度地影響我與他人的社會關係。在這個自我反省的時間點上,再次回顧黃以曦的序,才意識到看電影這回事對我來說,已經不只是在一漆黑空間裡所進行的智性活動,更成了我參與這個世界的方式。

我毫無自覺地用起看電影的方法來看待所有經過我的人事物。留意每一項細節,去記住它是否重複出現過。斟酌語氣和言談間的停頓與留白,猜測未被明說的是什麼。串連起易於發現與難以覓得的象徵符號找出其背後的真諦形成對此時此刻的認知。我知道電影作品多少必須根基在無聊的現實生活之上,因為如此才能求得與觀眾的共鳴。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我真懂得怎麼看電影的話(減低誤讀率),那麼代表我從解讀現實生活的投射去解讀現實生活本身是一個行得通的方式。我找到了一個我所喜歡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可是似乎又有哪裡不對,感覺好像不以被認可的方式入席,就會被認定為離席。總之,還是繼續看電影,繼續過日子。

以下是我在2013年看過最好的電影,按喜好順序:
  1. 愛在午夜希臘時 (Before Midnight, 2013)
  2. 末路車神 (The Place Beyond the Pines, 2012)
  3. 東京家族 (2013)
  4. 性福療程 (The Sessions, 2013)
  5. 紐約哈哈哈 (Frances Ha, 2012)
  6. 零點三十凌晨密令 (Zero Dark Thirty, 2012)
  7. 花都魅影 (Holy Motors, 2012)
  8. 尋找甜秘客 (Searching for Sugar Man, 2012)
  9. 私法爭鋒 (Prisoners, 2013)
  10. 泥 (Mud, 2012)